亚洲杯女篮风波:张子宇短板被揭,宫鲁鸣也难逃“放大镜”
文/姜诗华

中国女篮结束了亚洲杯的征程,最终以第三名的成绩收官。遗憾吗?有点!毕竟这和许多球迷期待的金牌梦存在差距。赛后,主帅宫鲁鸣点评球员表现时说,这次杯赛让内线新星张子宇的短板被放大。不可否认,这话有点道理,但别忘了!放大镜的另一头,其实也映出了宫鲁鸣自己的问题。
张子宇“被点名”,优缺点同样鲜明
宫鲁鸣点评张子宇时直击要害。他坦言:“张子宇身高绝对优势毋庸置疑,她的优势能带动全队,但短板同样突出。”具体来说呢?篮下对抗不足,篮板控制范围小,加上是第一次参加大赛,经验显然还不够用。当然,也不是全是问题。他也提到,张子宇在策应与长传球上表现抢眼,甚至称这些能力是“全队的加速器”。既有缺点又有亮点,多数人对此评价表示认同。
宫鲁鸣的短板,同样无处遁形
问题来了,宫指导一番点评从专业角度看并无不妥,但有没有想过,他自己的短板也闪着“高光”?先说战术思路。现代篮球早已进入高速度、强配合的时代,靠某几个“高大慢”的球员支撑战术的套路早已过时,在国际对抗中很容易遭遇“制高点无用”的尴尬。而宫鲁鸣显然还在自己认知的框架里徘徊。更致命的是,中国队与日本队的比赛,外线三分球惨遭吊打,对手整整多扔进10个三分球!难道对手的外线杀伤力赛前就没预料到?显然,教练组的应变能力和战术储备存在明显短板。
输球的责任,不该只扣在张子宇头上
究竟是张子宇的“高大慢”拽了后腿,还是整体战术设计没跟上时代?答案其实很清楚。试问,关键场次的失利真是内线问题吗?显然不是!对外线的空档守不住,对对手的三分压制不了,才是真正的命门。而这些问题,显然不是一句“队员经验不足”就能推脱的。与其大谈张子宇的短板,不如宫鲁鸣和教练组先把自己的战术手册好好翻新一遍!

女篮倒不至于输得彻底,但前行路上确实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。别对一名年轻球员的缺点过分苛责,毕竟篮球是五个人的运动,更别忘了教练的引领作用才是全队的灵魂所在。期待下一次,教练组和球员们能交出更完美的一份答卷!